宣传教育

面对灾害,我们能做些什么

作者:本站发布机构:经济日报发布日期:2020-05-20

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。自古以来,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就没有止境,防灾减灾、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。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,近年来,通过构建群防群治、借力先进技术等一系列措施,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,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牢固防线。

今年的5月12日,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,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。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“提升基层应急能力,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”。

众所周知,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。在大自然排山倒海的磅礴伟力面前,我们能做些什么?如何构建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,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,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?

灾害频发——我国的基本国情

我国自然灾害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征:

——灾害种类很多。除现代火山活动外,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均在我国发生过。

——灾害分布地域广。我国32个省区市均受自然灾害影响,70%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气象、地震、地质、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区。

——灾害发生频率高。区域性洪涝、干旱年年有,东南沿海地区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,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。

——自然灾害损失重。本世纪以来,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,每年约有3亿人次受灾。

——灾害风险高。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,高温、洪涝、干旱风险进一步加剧,地质灾害风险也越来越高。

在经济全球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、人口密度增加的今天,各种灾害风险相互交织、叠加,使得我国面临更加复杂的自然灾害严峻形势和挑战,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。

然而,面对变化无常的各种自然灾害,我们不能一味惧怕、退缩,应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,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。

“凡突发性重大灾害或事件,都有孕育、暴发、蔓延、平息的过程,尽管灾害成因、孕发机制、蔓延方式与应对措施各有不同,但均需要在风险防范、监测预警、应急响应、救援安置等各个环节全力以赴,因势利导,适时调整应对策略。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陶认为。

实际上,我国近年来在强化灾害风险综合防范,加强自然灾害预案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断推进、能力不断提升。

数据显示,2019年,我国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、倒塌房屋数量、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与近5年均值相比,分别下降25%、57%和24%。全国因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均7200余人,降至2019年的1000人以下。

预警预防——筑牢安全“防火墙”

这几天,江西萍乡市阴雨连连,白竺乡大丰村灾害信息员兰海军骑着摩托车,拿着大喇叭,行驶在村间的公路上,开始了忙碌的工作——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灾情,及时预警。去年7月9日,该村遭遇暴雨引发洪灾,正是他发现了国道垮塌并立即设置路障,才避免了进一步损失。

类似案例并不少见。与其说是“幸运”,倒不如说是灾害预警工作做得及时到位。在我国,活跃着一支70余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,他们奔波在风雨一线,为灾害预警作着积极贡献。数据显示,2019年全国累计接收自然灾害灾情8.2万条,与近5年均值相比增加23.4%,灾情报送数量和质量均有提升,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介绍说,近年来,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灾害监测站网与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;强化灾害风险的会商研判机制,定期研判灾害的发展趋势,评估灾害风险。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,我国全面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,摸清隐患底数,开展全面整治;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,通过各种途径把灾害预警的信息发送到户到人,并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、时效性和公共覆盖面,切实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
“比如,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展,已建成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四级相互衔接、规范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,横向汇集了16个部门76类预警信息,可在10分钟内覆盖86%的老百姓。”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王亚伟指出。

与此同时,各地积极加强灾害预防能力。元龙畲族社区地处江西赣州市大余县,由于海拔低,三面环河,洪涝灾害易发多发。为此,当地政府沿章江河修建了防洪堤,还新建了贯穿全村的三大水渠,解决防外涝、排水、灌溉、防内涝的“内外忧”隐患。

在新疆、西藏、云南,一栋栋安全又别具民族特色的抗震房替代了传统土坯房,使得农村抗震设防水平大幅提升……

高效救灾——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

2019年3月15日,山西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卫生院北侧发生山体滑坡,当地消防指战员第一时间赶至现场。“铲车、挖掘机行进速度慢,为开辟出一条救援通道,我们只能用手挖出一条‘生命通道’。”山西省运城市消防救援支队的邓焜说。

经过138小时连续奋战,524名消防指战员争分夺秒转移、疏散周边群众900余人,搜救33人。

山体滑坡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、破坏力巨大等特点。灾害一旦发生,必须快速有效开展救灾工作。为全面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有效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2018年10月,按照党中央改革部署,原公安消防部队、武警森林部队转制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——本着“对党忠诚、纪律严明、赴汤蹈火、竭诚为民”四句话方针,一支全新的人民队伍踏上征程。

在抗击台风“利奇马”、救援寿光水灾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行动中,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动担当作为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们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职能定位,面对“全灾种、大应急”任务需要,从救援理念、职能、能力、装备、方式、机制6个方面推动队伍转型升级,承担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、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,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力量。

此外,在今年的防灾减灾周中,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网络公开课、新媒体直播、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,面向社会公众积极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。

其中,四川组织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省内10余家科教场馆、体验基地开展线上参观,打造四川省立体式、区域化、情境化应急科普教育基地群;江西开展地震VR体验项目进社区和赣江两岸灯光秀活动,普及防震减灾知识,提升市民防灾减灾意识;河南通过网络授课等方式对行政村(社区)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,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——面对灾害,我国上下一直竭尽所能将损失降至最低。

通知公告